黃河入了晉—灣出了個老牛灣
2017-03-17| 發布者: admin
黃河母親,是我們華夏文明的起源,癡迷于自駕在這片飽含歷史的廣袤之地上,循著水源找尋一段又一段動人的歷史故事,感慨著一處又一處的壯美的自然畫卷。五一小長假來臨,我來到了這里_山西老牛灣,捕捉黃河入晉第一灣的別樣風情。
老牛灣之行的策劃,始于1年半之前,那時便打算著可以在下雪的時節里來這里看看她的風采,可因為種種原因,多次與她擦肩而過而未能成行。正所謂好事多磨,終于在今年的五一假期,我圓了這個夢想。這里不僅是黃河眾多大拐彎中極其盛名的一個,更因為她是長城與黃河握手的地方,是中國最美的十大峽谷之一。
萬里長城自遼寧告別鴨綠江之后,翻千山越萬嶺在偏關終于和滔滔南流的黃河第一次見面了。長城、黃河可謂中華大地上的兩大奇觀,一個是人類用勤勞和智慧所造就之氣勢磅礴、雄偉壯麗的巨龍;一個是大自然神功奇力所造就之九曲連環、濁浪滾滾的玉帶。從偏關繼續往西,直到甘肅蘭州,長城和黃河最后分別,這期間,他們曾四度握手相逢,并且在很多地段結伴而行,相互輝映。長城和黃河在中華大地上,穿高山、越大漠,沖破一切險阻始終勇往直前。
從北京出發去老牛灣,必先經過偏關縣,當地飲食住宿條件都還不錯,離老牛灣也很近,可以作為一個中轉站。偏關縣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,偏關與寧武關、雁門關合稱為內長城的“外三關”。因原關城兩側城墻東仰西伏,形如人首之偏,故稱為偏關。因為老牛灣的關系,這里日日熙熙攘攘,活躍異常?h城內有歷史悠久的建筑,比如縣城的東山上聳立著一座古老的磚塔,文筆塔。這座塔就位于偏關縣政府的旁邊,是當地人活動的好去處。文筆塔始建于明朝天啟元年(1621年),是一座七層磚石結構八角磚塔,崇禎八年(1635年)加高四層,共十一層,上書“文筆凌霄”字樣,塔高35米,塔底周長29米。
到了偏關縣,老牛灣便不遠了,她位于偏關西北大約45公里處,是黃河流入山西的第一站。老牛灣地理位置險要,古時候是三關之一偏頭關的前沿陣地,也是關內和關外的分界線。老牛灣兩岸都是百米高的懸崖,易守難攻,明代時又在老牛灣修堡屯兵,抵御外敵,萬里長城也由此而過,與黃河接壤,故而,老牛灣又被稱之為黃河與長城的握手之地。
高峽出平湖,自從萬家寨修建了水利樞紐之后,這里的黃河就靜了下來,高漲的黃河水淹沒了河道,聽當地人說,就連河道稍高處上的一個叫河灣的村落,也沉寂在了河底。不過也是因為如此,才早就了如今老牛灣與眾不同的黃河。